1月17日上午,“大美與共·渡海三家”藝術展在廈門金沙書院盛大啟幕,文化藝術界大咖云集,約200名嘉賓蒞臨現場。本次展覽展出張大千、溥儒與黃君璧三位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以及非遺技藝“木版水印”畫作,為市民與書畫愛好者獻上了一次難得的國寶級丹青藝術品鑒之旅。開幕式當天上午吸引了千名市民游客前來觀展,暢享藝術之美。

本次展覽由廈門市海滄區文化和旅游局、榮寶齋有限公司主辦,廈門海滄灣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北京榮寶齋科技有限公司承辦。

開幕式上,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何藝暉、榮寶齋有限公司副經理李春林、廈門市海滄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傳國、海滄城建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褚丹霞等領導共同啟動展覽開幕式。

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何藝輝致歡迎辭,“大美與共·渡海三家”藝術展在金沙書院舉辦,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又是一次兩岸文化藝術的深度交流,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為市民群眾提供多元的視覺體驗和藝術享受,更好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和藝術傳承,助力金沙書院加快打造品牌文化交流中心,助力海滄進一步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成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排頭兵。

榮寶齋有限公司副經理李春林介紹,張大千、溥儒、黃君璧三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遵循中國傳統水墨風格,亦加入自己的藝術理解與創新,在中國水墨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希望能夠帶給廈門市民一場開放包容、豐富多元、充滿活力的藝術盛宴。

“渡海三家” 作品薈萃

1949年,中國代美術史上的三位藝術大師張大千、溥儒、黃君璧先后跨海前往灣。他們的藝術創作跨越海峽兩岸,為灣畫壇開創嶄新面貌的同時,推動中國水墨走向國際舞,被美術界并稱為“渡海三家”。

在一樓展廳中,三位大師的經典作品逐一呈現在觀眾眼前。畫作題材豐富多樣,涵蓋山水、花鳥、人物等多種傳統元素,并融入了獨特的現代視角與情感表達。

其中,張大千的《黃山八景圖冊》以其磅礴的氣勢,展現了黃山的壯美與靈動;溥儒的《松徑觀瀑圖》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松樹的蒼勁挺拔與高山的巍峨陡峭;黃君璧的《鴛鴦圖》則展現出鴛鴦的靈動,令人眼前一亮。

金沙書院運營單位廈門海滄灣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方藝藝介紹,本次展覽籌備了半年時間,運用多媒體數字影像展示手法呈現張大千的力作《華山云海圖》,是為了能夠給觀眾帶來更為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木版水印 再現經典

二樓展廳,則開啟了一段關于榮寶齋的傳奇歷史,展示了精湛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水印”技藝。

二樓展廳以榮寶齋“木版水印”印制的齊白石作品為主。據了解,在榮寶齋的眾多木版水印作品中,齊白石的畫是最多的,高達數百種,因此榮寶齋也被業界譽為“齊白石出版社”。

現場還設置有“木版水印”非遺技藝體驗區。觀眾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了解木版水印的工序,感受這項傳統非遺文化技藝的藝術魅力。當濕潤的筆觸輕輕描過畫面,仿穿越了時空的界限,與作者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

名家引領 思想碰撞

展覽期間,金沙書院還籌備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開幕儀式上,灣詩人、作家楊渡,灣藝術大學博士、閩南師范大學副教授劉北一,本次展覽策展人、中華文化促進會秘書長蘇陽三位嘉賓,圍繞“悠悠水墨,皆歸于海——追憶水墨擺渡人”這一主題,以“渡海三家”的作品以及渡海畫家群體對灣地區水墨畫發展產生的影響為核心展開探討。

灣詩人、作家楊渡談到了“渡海三家”及渡海畫家們對灣畫壇的影響。他認為渡海畫家為灣畫壇帶來了非常豐富的藝術資源,并且這些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從思想層面和教育層面影響了畫壇及整個社會,促進了大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傳承。

灣藝術大學博士劉北一表示,渡海畫家在創作中融入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技法,同時,他們也注重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精髓,他們的作品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和時代價值,使得灣畫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本次展覽策展人蘇陽談及想要做“渡海三家”展覽的原因,在他看來,張大千、溥儒、黃君璧三位藝術家的作品跟金沙書院的閩文化交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不謀而合,也是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渡海三家”的作品,帶領觀眾認識“渡海畫家”這一群體與這段歷史。

嘉賓們的精彩發言,不僅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藝術視角與思考空間,更激發了大家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熱愛與傳承之心。

當天下午,“金沙大講堂”開講。“大美與共·渡海三家”藝術展開幕式特邀嘉賓灣詩人、作家楊渡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與獨特的文化視角,為現場讀者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知識盛宴。

演講現場,楊渡老師以時間脈絡為軸,從灣20世紀40年代開始娓娓道來。他通過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小故事,呈現灣當時的社會面貌、發展情況,帶領著現場觀眾一起在回溯中探討灣文學與藝術。除了“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儒、黃君璧三位畫家,楊渡還講述了文學家胡適、教育家傅斯年、戲劇家姚一葦、畫家劉國松等的故事,分享他們的成就與對灣發展的影響,為在場讀者展開了一幅豐富的灣文學與藝術的歷史畫卷。

楊渡老師提到,如同渡海畫家為灣畫壇帶來了新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文化、戲劇、教育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的到來也為灣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中華文化對灣社會的影響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體現在教育、藝術、文化諸多領域,更深入到了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華文化塑造了灣社會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觀,對灣的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楊渡老師的講訴中,讀者們感受到歷史的溫度和深度,了解到兩岸文化交流交往的歷史脈絡,體會到兩岸融合發展的文化基礎和情感支撐,也對中華文化源源不竭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此外,楊渡老師還攜其“灣三部曲”《一百年漂泊:灣的故事》、《在灣發現歷史》及《缺席的島嶼故事》進行現場簽售。

這三本書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深刻的個人情感。楊渡老師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挖掘出那些被遺忘或忽視的歷史細節,以頗具溫度的書寫,多方位呈現灣的歷史變遷、社會風貌和人文情懷,讓讀者能夠對灣的歷史與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簽售現場,楊渡老師不僅為讀者簽名留念,還耐心地解答讀者的疑問,與讀者合影留念。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讀者們從多元視角看待灣歷史,感受到了兩岸文化交融的和諧之美。

“大美與共·渡海三家”藝術展將持續至4月16日,歡迎市民及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